2007年4月18日 星期三

教育的未來

我認為教育的目的除了上面同學所說的“為求個體的成長”外,還包括了“適應社會的能力”,意即教育使我們“成人(成為社會人)”。從「教育的未來」這個短片中,發覺它所給予我們的啟示是:在社會變遷的快速以及不確定性下,帶來了更多的知識需要我們從中學習,進而跟上時代的潮流,那麼教育的未來應該如何因應呢?我個人認為,教育的主體不外乎是教師以及學生,若是要讓教育跟得上科技的發展,就須從這兩個主體做改變。
就新的教師角色而言,扮演的角色是學習者,也是協助者。教師應該不斷的吸收知識,例如:多看雜誌、多看新聞以及多閱讀一些有關新發明的東西的文章……等等,藉以提升自我的教師專業能力,當然,在帶領學生時,所擁有的知識、訊息越多,學生的認知能力當然也會大大提升。除此之外,因應知識的瞬息萬變,並不能只從體制內的學校學習中而已,更要協助學生具備“帶著走的能力”,意即自我能將知識內化成自己的東西,才能使學生在鉅大的社會變遷下有自我生存的能力!例如:授課的方式不止於單一的講述法,而可以讓學生多從實際的操作中確認知識、體悟概念,如教導數學的四則運算概念時,可以讓學生去大賣場上實際買東西來驗證自己所有的認知,如此一來,這個知識相較於傳統之下,它是活的。
而學生的新角色則是能將知識作有效能的處理,在眾多的知識中選擇適合自己的部份,而這個部份我認為是有難度的,一方面是礙於現今教育體制下的教師所使用的教學方法不易使學生培養組織的能力,一方面是教學時間的限制,所以在培養這個部份是需要學校、教師以及學生三方面的配合下才行完成的。所以我認為要因應這個瞬息萬變的社會,需要有大環境的配合之下才比較有可行性

沒有留言: